第十六节 内政(2)-《宋耻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北国的困境南国同样也有。

    宋国的情况更加困难,他们积欠的债务更多,多达二十亿贯。甚至接二连三发生违约,许多金融商人破产。

    各项产业同样疲弱,纺织业这些年持续萎缩,根本竞争不过燕国。因为棉花种植需要大量土地,宋国人口稠密,有限的土地有限种植粮食。棉花产区主要在燕国,长江以北的沿江平原,山东地区,两广都是燕国土地。唯有丝绸、瓷器还算优势产业,但也正在被燕国商人冲击。

    燕国商人从海外大量进口瓷土,用规模巨大的瓷窑,大批量烧制廉价瓷器。他们用煤炭作为燃料,烧制速度比宋人更快,成本更低。两广地区土地较为便宜,燕国豪族大量种植桑树养蚕,并且用机器生产丝绸,质量不高,但价格更低。

    农业经济比例太大,商品化程度低,造成宋国经济如同一架老爷车一样缓慢。

    但宋国最大的危机,还是民心士气的衰落。北国南下之前,宋国人的民心士气还没有那么颓丧。他们表面上还控制着黄河以北的广袤平原,虽然产出不多,可是心气上,他们依然控制着中原和北方。燕军南下,撕破了这样的虚伪。

    长江以北尽丧,让南宋士大夫的士气彻底崩溃。自古以来都是北平南的先例,让他们很难有希望。绝大多数士大夫都认定,他们最多能维持一个东晋的格局。光复中原无望,空有陆游这样的主战文人嚎哭,可谁都不看好有北定中原的一日。

    政治架构更加的碎片化。以前,南宋朝廷就因为三个皇帝并列的局面,虽然赵构是当之无愧的皇帝,可官僚们却跟渊圣集团和建炎集团分化为三排,朝政十分混乱。一场大战,渊圣集团土崩瓦解,建炎集团强势崛起。可中央王朝的集权,却无法改变地方上的分割。

    燕军南侵之时,南宋官兵再次表现出望风而逃的行为,重文轻武下的军队风气,根本无法跟北国文武一体的制度相比。同时一大批豪强崛起,豪强自然是忠心的,国破家亡之际,他们毁家纾难,招募乡兵,抵抗外敌,这当然是忠心耿耿的。但政治上,忠心未必有什么好结果,岳飞就是例子。尤其在宋代,朝廷和皇帝未必会给这些家军,曾国藩那样的信任和机会。

    这一点上,赵宋皇帝的心胸,还真的比不上慈禧太后这样的女流。至少慈禧还知道,得平了长毛之后,才能裁撤湘军。而赵宋皇帝,但凡刀子不架在头上,就想杀岳飞。

    大量曾国藩式的在乡官宦,利用自己的名望、宗族,动员起了大量乡军,野战不行,但坚守的十分顽强,给燕军制造了很大麻烦。战争结束后,许多江北豪强,带着乡军南下,成为大量家军式的团体。

    这些家军已经成为比南宋官军更有战斗力的部队,可是南宋朝廷又不信任他们,裁撤也不是,养着也不是。军饷时常克扣,引发了很大混乱。江南地区,又恢复到了赵构南渡初期的局面。所以这几年,燕军不南下,他们也绝不北伐。哪怕大量家军土豪强烈请愿,朝廷就是不准。
    第(1/3)页